環境新知快訊
環境快訊:
台灣糧食自給率僅三成:
「目前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一%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
(資料來源:彭明輝,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2011年)
休耕本來應該是有機農業的一環,利用某一年度或某一期作休耕,在農地上種植綠肥來培養地力,讓下一年度不用施肥,就可以耕種有機作物。所以休耕是一種農業永續經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台灣卻每年從國外進口幾百萬噸雜糧穀物,政府再每年補貼二百億,讓高達二十萬公頃的農地休耕,但卻不見對有機農業的發展有任何積極的作為,徒具休耕的形式,以領取補助費為目的,忘卻了維護地力的初衷,只能說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資料來源:明道大學陳世雄校長,改變錯誤的休耕補貼政策以促進有機農業)
環境新知:
根據美國羅德爾協會(US-based Rodale Institute) 進行最久的有機農耕研究發現,有機土壤管理不僅減少石化燃料用量,同時也可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把在空氣中的碳,貯存在土壤中。該協會的科學家估計,若有機耕種如種植覆蓋作物、堆肥和輪作,在地球上35億英畝的可耕地上施作,則能吸收將近40%的二氧化碳排量。
(資料來源:http://www.rodaleinstitute.org/files/Rodale_Research_Paper-07_30_08.pdf )
環境快訊新知
環境快訊:
北極臭氧層被破壞 史上最嚴重: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5日指出,大氣層中的有害化學物質與冬季溫度過低,導致從冬天開始到今年3月底的北極上空臭氧層受到破壞的程度,達到史上最高峰。
如果沒有了臭氧層,穿透大氣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值,將是現在的70倍,長期以往會造成人們的皮膚癌、白內障與免疫系統疾病的增加。
科學家是透過地面、氣球與北極上空人造衛星的觀察,獲致上述結論。關心全球暖化問題的大氣科學家之所以重視北極上空臭氧層的情況,在於北極上空是最先感受與反應出全球暖化影響的地方。雖然各國早在1987年的蒙特婁公約就通過限制會造成臭氧層耗竭的如氟氯碳化物等化學物質的生產與使用量,但這些化學物質在大氣層中會積存數十年,持續對臭氧層造成破壞。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2011.04.06)
環境新知:
環境典範是探討人與環境間的相互關係時,人類對自然環境所具有的觀點、態度與作為的模式。環境典範轉移的三個向度:
社會正義:原住民、兒童、婦女、與貧窮國家等弱勢族群的關懷與照顧,成為國際的共識。
環境保育:由人類中心主義,擴充至生命中心的觀點,再推進到生態中心的理想。
人類生存與發展:跳脫完全以本世代為中心的考量,而能納入大視野的永續發展與未來世代福祉的思維。
(資料來源:台師大環教所張子超教授,環境典範轉移與公民素養)
環保快訊新知
環境新聞:
氣候變遷績效評比,台表現不佳:全球暖化趨勢各國有責,2011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數」全球評比出爐,在57個國家中,台灣位居第47名,屬於中後段班「差勁」(poor)等級,節能減碳的成果不理想。【自由時報,2010/12/8 】
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440774&type=%E7%94%9F%E6%B4%BB
環保新知:
台灣能源高度仰賴進口,進口比例高達99.34%,能源消費形式中有51.03%是電力,
發電的來源中 74.35%是高污染的火力發電,造成了台灣整體的能源效率低,溫室氣體排放量高的特殊現象。台灣的電大多由燃燒化石燃料產生,搭配所有的發電方式,平均起來每度電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636克,可以說是「髒電」(冰島每度電的碳排僅有1克)。【葉欣誠,抗暖化關鍵報告,2010年】
可此觀之,在台灣少用電,可以減少碳排,請大家一起來省電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