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的迷思

本文摘自:台大化學

  • 主題:    諾貝爾的迷思
  • 回應者:  台大化學系蔡蘊明教授
  • 回應日期: 2001/03/13
  • 回應內容: 諾貝爾的迷思

常有學生來這個網站詢問具有爆炸性物質的製程,當我們回問為什麼他們對這個問題有興趣時,通常是沉默以對,但是有一種答案是:因為仰慕諾貝爾所以也想要做做炸藥。姑且不論這是不是一個好原因,我們認為在聲稱是諾貝爾的仰慕者之前,至少應該對諾貝爾的生平有所瞭解。諾貝爾是瑞典人,生於1833卒於1896,自幼就顯現了對事物的好奇心,在十六歲時就已經學到許多化學的知識,諾貝爾對炸藥的興趣應該是源自於他父親在俄國所開的炸藥工廠,大約於1856年諾貝爾開始從事新炸藥的研發,這當然是一個危險的工作,在諾貝爾發明了硝化甘油之後,建了一個硝化甘油的製造廠,諾貝爾的弟弟就在1864年因為工廠的爆炸而身亡。諾貝爾一生由於炸藥的發明與販賣在全球賺了很多錢,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他在遺囑中決定利用他的財富成立現在為大眾所熟知的“諾貝爾獎”,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在1888年當他的一個兄弟過逝時,法國的新聞界誤以為是諾貝爾而在報上給予一個“死亡的經銷者已死”的諷刺性標題,我們或許可以推論,這個錯誤讓諾貝爾幸運的預見了他死後世人可能給予他的評價,因而決定於死後成立“諾貝爾獎”以推動世界的和平進步,彌補或許因為他的發明對世界文明所造成的傷害。不論事實到底如何,我們從諾貝爾獎項不難看出他平日對物理、化學、生理及文學的興趣。

從上述諾貝爾生平的簡略介紹,不難看出這個才智出眾的化學發明家雖然在炸藥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卻因為炸藥卻犧牲了一個親人,並背上因戰爭而致富的惡名,然而他死後所建立的“諾貝爾獎”又對人類科學的進步與人文的提昇不遺餘力,在他這充滿了矛盾和衝突的一生中,請問仰慕諾貝爾的人到底仰慕的是哪一部份呢!

化學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基礎科學,在大學裡大部份理工的學科都需要修普通化學的課,這顯示了化學對這些學門的重要性。的確,在人類的生活與生存方面,化學是無所不在的,但卻往往被忽略而且誤解,從最近台大化學系網站有人詢問“化學食譜”就可對民眾化學知識的貧乏略見一般。化學的老師們在教授初學化學的學生之時,常喜歡以炫目的顏色變化,或像將鈉金屬丟入水中所造成的特殊聲光現象,來博取學生們對化學的好奇與興趣,其實在這種絢麗的包裝之後,化學仍然包含了許多非常抽象的概念,沒有清楚的思維能力和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是很難以化學為終身職志的。化學是一個非常強調現象的觀察,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科學,化學的老師們在以五光十色吸引學生之外,也應該多強調這些現象背後的化學問題。

對學生而言,我們並不反對你們對炸藥的興趣,不過在你們對一些問題的瞭解以及化學的知識尚未成熟之際,對於這種較危險的實驗還是止於一般的瞭解就好,諾貝爾在炸藥方面的發明,也是在對化學有較深的認識之後的工作,化學裡面其實有許多較安全的東西等待你們去發掘。在大學裡雖然學過大二有機化學的學生都已經學到合成炸藥的知識,然而在我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從來沒有一個學生向我詢問過炸藥合成的細節問題,因為對一個大學生而言,有太多新奇的東西在吸引著他們,有誰還會對製造炸藥有興趣呢!仰慕諾貝爾者不妨學習諾貝爾,多培養一些人文的素養和對這個社會的關懷。

對諾貝爾生平有興趣者,向您推薦大英百科全書網站的介紹:

http://www.britannica.com/bcom/eb/article/4/0,5716,57414+1+56007,00.html?query=nobel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