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07.10
紀錄:北一女中 陳美桂老師
攝影:李銘真小姐
位在台南官田鄉的「台南藝術大學」是我們此行研習的第一站,當車子行經烏山頭水庫,繞著條條鄉間小路,綠蔭開闔蜿蜒,司機不斷尋路問津,終於在一座生態建築前,安抵美麗的校園。隨著導覽講者介紹全園規劃的細部︰台灣閩南式建築的沿河住落群,還有遠從中國大陸紹興運來的三座800年古石橋,以及宏偉的精神堡壘大廳,看到董陽孜所寫的〈鶴鳴於九皋聲聞于天〉飛舞的大字,布滿整片石牆,氣勢磅礡,彷彿也見證了創校時的一種莊嚴宏偉的精神。
在湖畔餐廳用餐過後,我們接著走進音像藝術學院高塔建築裡,在一架小型攝影機的裝置彎角,轉入他們的放映室,黃玉珊老師和她的工作群都已經開始整理籌畫,準備了一場豐富的影音藝術筵席,等著我們精神享用。三個小時的專業課程以「南藝創作與展演環境—從個人經驗談起」為題,介紹她這些年親身從事的理想打造,一種南方人文精神的運動,所鼓舞的熱情浪潮。
一、音像藝術研究所
首先,介紹音像藝術研究所,它的前身是「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所(組)」,黃玉珊老師於1999年10月1日開始執教,並兼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主任。因為藝術電影在南台灣原本就條件不佳,資源有限,訊息往往煙杳雲散,所以她每個週末第一件大事就是回台北看電影,但也因此興起了辦「南方影展」的念頭。
學校有電影大樓,音像為學校重要研究學門,於是利用教室及攝影棚設備,將理論及實務結合在一起,透過深化美學、歷史、文化研究之學術素養,奠定影像藝術詮釋與推廣之專業能力,為提昇社會整體文化思維,培育優秀的下一代人才。此外,加強哲學美學與文化研究的學術能力,培養有文化涵養的藝術工作與管理者,並紮根本土,放眼國際,推行相關影視之學術研討會及影展活動,進而培育國家文化建設發展所需之影像創作及管理人才。
二、南方影展與文化交流
接著,黃玉珊老師詳盡敘說一路參與的校外電影文化推廣的實務,從女性影展的經驗出發,接受高雄市政府委託,於2003年舉辦「高雄電影節序曲—南方影展」活動,讓更多關心南方影展的專業人士與地區民眾,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因為黃玉珊老師是在高雄長大,且於台南藝術學院任教,並曾經在台北拍片、教書工作過一段時間,她相信南方影展活動在高雄進行,足以再跨越地域,更適於整合資源,讓高雄人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影片,也可以讓電影工作者、從業人員有一個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同時培養新的藝術電影工作者、創作者,讓他們不只是住在高雄,也對高雄文化內涵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瞭解。
影展在南部,有潛在的觀眾市場,當年李安即從台南全美戲院,找到一生未來的志業,黃玉珊老師希望做一個大型、跨界,走出校園與觀眾相結合的影展,邀集北部、中部、甚至是國際電影人,一起群聚南台灣,而南方影展的焦點定位在獨立製片、紀錄片、華語創作片,以及本土電影的創作上,希望不斷建立口碑,形成特色,未來也將會有許多優秀的外國電影工作者的作品,直接呈獻在南台灣民眾面前。
舉辦南方影展要先確定「南方」的定義,而南方是一個具有豐富多元人文生態環境,其中不乏長期默默耕耘的創作者,應善加對待期許,而台南藝術學院培養新生代影像工作者,如何學習與觀眾做一個強而有力的連結,更形重要,中產階級固然有很好的鑑賞力,但所要努力的方向,是如何長期累積推廣,黃玉珊老師相信,只要用心做就會有掌聲。
南方影展每年都提出一份非常漂亮的片單,這份有包容力、生命力的片單讓許多年輕創作者得到相當大的鼓舞,年輕創作者的特色就是具有誠懇度,透過影像表達對土地與生命的看法,此外更希望能與其他國際影展接軌,讓台灣本土電影創作者也能受到與在國際影展的尊重與肯定。
其實多年來,一些新生代有潛力的導演,如︰陳正道、何蔚庭、鄭有傑、陳芯宜、沈可尚、魏德聖等,南方影展持續對他們的作品做完整的回顧,讓觀眾能在多認識本土新生代導演之餘,也對其創作脈絡有充分的閱讀。積極邀請導演們與觀眾互動,致力於映後座談的深入討論,觀眾、作品、創作者在影展搭起的橋樑中激盪火花,一個小宇宙的誕生。
南方影展算是民間重要的影展,籌畫、製作過程全由台灣南方影像學會一手包辦,早已成為南方影視藝文界不可或缺的年度活動,黃玉珊老師期待未來能再持續深化社會議題,同時也鼓勵青年導演創作,堅持南方視野,勢必成為台灣獨具特色的大型影展活動。
三、個人創作經驗
最後,黃玉珊老師談她自己個人的創作歷程,政大西語系畢業後,先在藝術家雜誌社從事編輯工作,後擔任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場記。由於感到自己對電影方面的認知不足,毅然出國深造。起初她在美國愛荷華大學主修戲劇電影,之後又轉到紐約大學,1982年獲得電影藝術碩士學位,並完成紀錄片《朱銘》,回國後先後任教於世新學院、文化大學、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同時為傳播公司拍攝紀錄片《陽光畫家吳炫三》。並伸展創作舞台,拍攝劇情片,陸續完成的作品有《落山風》、《雙鐲》、《真情狂愛》、《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插天山之歌》等。自1993年以黑白屋工作室主辦首屆女性影像藝術展起,結合民間社團、企業界、基金會主辦過多屆的《女性影像藝術展》,開啟了國內女性影像研究和創作的風氣,擔任台北市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於1999年開始在台南藝術大學工作目前除編導工作外,並任教於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現職為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2005年出品的電影,由黃玉珊老師親自擔任編劇導演,本片是以台灣在日本時代大東亞聖戰時期,因搭乘往來基隆、神戶間的客輪高千穗丸(Takachiho Maru),在雞籠外海被美軍潛水艇發射魚雷擊沈,而不幸英年喪生的台灣雕塑家黃清埕(1912-1943)的故事。黃清埕原在日本雕塑界已嶄露頭角,被認為是英年早逝的台灣雕塑家黃土水的接班人,一生故事曲折傳奇,這是一部難得以本土歷史、藝術為背景的電影,因為故事主角正是導演的親叔叔,所以黃玉珊老師以最大的誠意,努力刻畫當時藝術家豐富困頓的人生,藉由他們的處境反應日據時代台灣人的艱辛,此片曾做為2005高雄影展開幕片、南方影展觀摩片。
黃玉珊老師以一張張劇情照片投影出來,敘述當時拍攝的心路歷程,尤其希望展現南台灣的地理位置及人文風貌,特別是在服飾、器物及場景一些細節中,尋找歷史感,結合過去和現代,片中的展覽館外觀是去台北市的台灣師範大學講堂拍的,畫廊內部則是在台中市文化中心畫廊拍的,再到台南貿易行、台南後壁、香港、鹿港、澎湖去找老東西、老房子,就是希望讓觀眾走入時代的氛圍中。但電影完成,宣傳費力,一般記者對南方電影較為冷淡疏離,所以只能憑著一股熱情,努力支持下去。
結語
一場紮實的講座一路聽下來,黃玉珊老師從容而平實的聲音,緩緩穿透我們的耳朵。這麼多年來,在遺世獨立的安靜校園,在沒有過多掌聲鎂光燈的島嶼南方,個人能做的,能奉獻的,真的也就這麼多了。這種堅持讓人看到「在冷靜與熱情之間」,一種生命志業的完成,一如她在我們離去時,孤獨地立在車外揮手的身影。我們相信,這樣近似對電影的修行,終將成就個人生命的風華,並以電影的創作形式,及電影風潮的引領,宣告給世人,一切在南方紮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