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種子教師培訓「迎向跨領域專題製作課程的挑戰」研習心得(彰化高中 楊雅妃老師)

彰化高中 楊雅妃老師

那年冬天,微雨的溫暖

  2018年一月,天氣冷。然而,緊鑼密鼓的種子培訓過程,除了摩拳擦掌準備指定作業,志同道合者的熱心付出,也為冷冽的空氣微加溫度。

  深度討論(Quality Talk),是陳昭珍教授拋出的第一個議題。有別於傳統課室的講授式教學,陳教授分享引導學生的提問技巧 “Would you like to make contribution?”精準地收束了天馬行空的對話,聚焦到特定討論上,深化了對話的內涵。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觀點的提出,都是一個可能的面向,卻不必然是唯一的面向,因此 “From my angle”、 “The way I see it”是一個學習者需涵養的基本態度。

  第二堂課,是本次培訓相當吃重的一堂課,主講者是不離不棄的須文蔚教授。「方法,決定了你能解決的問題」,須教授話語一出,著實震撼人心。此次培訓,須教授指導夥伴們實作「內容分析法」,試著分析:如何在看似立場針鋒的媒體論點中,爬梳訊息再現時,可能隱含的權力操控、意識操作;而面對問卷數字時,如何適當地解讀數據,並看出其中端倪,也是一門重要功課。

  第三堂課,曾任職於國史館的陳進金教授,在豐厚的學養中,展現敘說故事的獨特魅力。陳教授提到昔日專訪周姓外交官時,適逢外交官有賓客到訪,陳教授原擬先行告退,豈料外交官向賓客說道,「這是自己人,有甚麼話,直接說就好」。在口述歷史的過程中,受訪者給予的全然信任,對陳教授而言,除了滿滿的感動,也間接地肯定了,訪談者是一個值得被信任的對象。有些記憶,會在歷史的淘洗裡被遺忘;有些記憶,會選擇性地被刻意遺忘;而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相處的互動,又是口述歷史過程中,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林福岳教授以法國高中哲學會考為開頭,分享專題研究的態度與方法。楊玉成教授援引佛典,「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每一個感同身受的善解,源自於詮釋者內在底層的思想、情感當下的悸動,與人們的相遇、與經典的相遇,都是一種深刻的體驗,體驗著對象,也體驗著未曾留意過的自己。蘇碩斌教授分享到, “space”與 “place”的不同: “space”, 「空間」,開放但危險; “place”, 「地方」,安全但無聊;有趣的是,一個「空間」待久了,異鄉也能成為故鄉,成為一處可以安身的「地方」,這當中,就涉及到時間對於空間的置換,讓人們得以有意識地選擇落腳的地方、駐足的所在。

  三天的培訓過程,夥伴們在台北這座城市相遇,源於對國文教育的熱情,與跨領域學習的開放胸襟,麗明老師帶領的國文學科中心,儼然成為全台國文種子教師得以安心落腳的地方。在這裡,有前輩們可以提點扶持,夥伴們合作共好,以及須文蔚教授始終陪伴。三天的時間,足夠了,足夠置換這個微雨的城市,成為一處溫暖的地方,支持來到這裡的種子教師們,帶著正向能量,前進,出發。

分類: 107年度種子培訓,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