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家商 簡丞佐老師
《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身為中學國文教師,對於文本中的字句、修辭、章法、文意乃至於作者生平故事可說熟悉到近乎倒背如流,然而課程在考試導向之下,多聚焦在「考點」,而缺乏一張完整的文學地圖,談古文運動除了背誦唐宋八大家一路到桐城、陽湖湘鄉,學生會記得古文運動反對駢文的華而不實,在形式美上的極度傾倒,大抵也能記得「義者言之有物,法者言之有序」等,卻未必均能理解文學在形式與內容上的抗衡與脈動。或是提到新樂府運動時,能對元、白琅琅上口,舉例說明新樂府的諸般特色,卻未必能理解為何新樂府必然發生在「中唐」時期而不會在初唐或盛唐。
本年度學科中心以「文學史」為主題,令人一則以驚,一則以畏,驚的是難度之高,畏的是己身之弱,加之以學科中心要求標準之高,幾令我望之卻步,但終究敵不過自己的求知欲,還是硬著頭皮報了名。三天的課程依照往例均是充實而緊湊的,有高山仰止的大師風範,有親臨前線的經驗之談,更有豐盛美食的行政支援,課程進行中直達陶然忘我的境界。
而工作坊最緊張刺激的莫過於在兩天的時間分組討論第三天的呈現,早上的輸入到了晚上便得輸出,從吸收消化到創新昇華,看到夥伴們各個展露拿手絕活,無論在分享觀點、提供媒材、設計活動、互相砥礪各方面,均使人有極其豐厚的感恩與欽佩。在分組討論過程中最常聽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這部分如何與文學史勾連」,由此亦可見夥伴們共同的問題。或許是許多主題本身就具備文學史上的意義,例如古文運動、新樂府運動、各種文體之流變等,然而一般課堂上多將其歸入國學常識,以講述、背誦為多,而討論、思辨為少,這也就是本次課程最大的挑戰與目標:如何讓學生在具備文學史概念下認識作者與作品。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覽詩文以鑑古今,閱詞賦以知人事,在三天的課程以及後續的討論中,我們逐漸能擘劃出具備文學史脈絡的宏觀地圖,同時對於每一個地圖上的文學風景亦有更細膩的微觀認知,只是,在帶回到學校進行授課之前,還有一段很漫長的課程設計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