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峽兩岸三地研討會論臺灣高中國文未來方向
嘉義女中 王麗蓉
我認為臺灣的高中國文教學已經到了一個必須改變的契機。不但十二年國教總綱我們的必修時數變少,而且台大醫科等學系指考不採計國文,再再反應出臺灣社會對於高中國文的輕視。當然改變的意義,不是只為了修正社會對於高中國文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使台灣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具備面對未來的能力。而2014年11月8日國文學科中心主辦的海峽兩岸三地國文教學研討會的部分講題,正好能提供我們改變的學習與借鏡。
我認為臺灣的高中國文因應未來值得注意的發展方向大致可分:
一.課本選文與考試必須文學與實用兼具
香港教育大學李婉薇教授<逢迎與抗衡--香港高中中國語文課程漫談>提到香港的學者,會去思考是否需要藉由參加pisa測驗來斷定香港的中文教育成果,畢竟pisa考題是外文翻譯成中文的。我很欣賞他們這個思考角度,但我相信香港不可能不參加pisa測驗,更不可能覺得不需要pisa就能斷定自己的國際競爭能力,臺灣亦然。此外,她也提到,有一位香港文青唯諾,寫了一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中國文學科>哀嘆香港高中生選修中國文學課程的人越來越少,感傷中國文學式微。身為中文人,我是感同身受,不過臺灣值得慶幸的是,國文沒有像香港那樣分成語文與文學二類。國際化當然很重要,但我很同情香港人竟然是以學英語的模式在看待中文,這樣就被英文的框架綁架了!我認為每種語文應該放在該語文本位思考規畫比較不會產生流弊。
雖然我曾寫一篇文章<評台大醫科不採計國文兼論高中國文教育>批評臺灣國文一面倒向文學,應該也要注重實用性,尤其要注重哲學!但我認為我們臺灣原本的文學正典傳統仍要繼續保持,也就是說文言文的必讀古文、白話文中的美文都要保留(篇目宜刪少些)。北一女中徐千惠老師和陳麗明老師合講<從教材教法看兩岸教學現場>,我們得知:中國白話選文以「真」為主、臺灣選文以「美」為主。所以中國的選文會選死亡和戰爭主題,這是在臺灣的選文中不會出現的。而且他們的選文分為文學類、論述類與實用類三種。我是不主張什麼都向中國看齊,但是由中國白話選文分三類可知,本來白話文就不應該只囿於美文。我認為臺灣高中國文白話文選文除了保持「美」文標準之外,一定要增加別的選文。此外,中國的課本,在選文方面會以主題式融貫中西、穿越古今。這也是蠻值得參考的,我們不見得要這樣編課本,但是,在補充教材,或者是選修課的設計方面,倒是可以參考這樣的架構方式。不過我個人不支持選太多外國文學性的翻譯作品在國文課本中,除非譯者程度超佳,以中文的標準來看,譯作也是佳作,畢竟國文課仍應以中文作品為主才是。
這次研討會有調查文學性與應用性的比例,我是主張6比4。4成屬應用性的比例,這是包括把古文中的哲理及論說文都算進去。而在白話文方面,除了像麗明老師說的科普作品之外,我覺得,議論性、實用性、以當代議題為主的優良作品也宜選入。畢竟我們的學生不見得每個人都要書寫他們的感懷到像名家那樣文采華美程度,然而未來他們都必須要面對並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最主要能找到問題、歸納原因、清楚表述,所以思考性議論性的文章必定要選。當代議題方面,我們應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世界、幫助弱勢的精神,所以需要選擇關心弱勢及推廣志工意義的文章。至於科普作品,我個人認為其實不必像中國節選達爾文<演化論>篇幅那麼大、翻譯又很硬的作品,外國的科普主題最好是經過作家消化重鑄過的,例如:我很欣賞蘇上豪醫師《開膛史》,不但有好看外國醫藥界的故事,又有作者的親身體驗和思考。
當然,上海復旦大學附中王召強老師<基於批判性思維的高中作文教學研究>是一個蠻好的參考面向,我個人很敬佩他在中共統治之下,竟然敢開這種課,所選的議題包括個人與國家、自由與容忍、計劃生育、教育公平等,而且還針對兩個相對性的議題,縮小範圍讓學生書寫作文。他甚至敢讓學生討論香港佔中議題,令人感動到想向他敬禮。王召強老師有說:因為中國是沒有公民課的,他開這樣的課程是要代替公民課。所以我認為既然我們臺灣是自由民主社會,也有公民課了,若國文老師想開設批判思考性課程,最好考量一下自己的天賦興趣,以及撈過界會不會處理得比公民老師好,不必完全像王召強老師的做法。譬如我也曾讓學生討論過廢死議題,我事先讀過張娟芬《殺戮的艱難》等資料,但我忽略了自己是看到太複雜法條就頭昏想睡的人(不然當年就會填法律志願),雖然讀了,但我覺得自己始終都沒有搞得非常清楚,最後總結時很難向學生說明到令我自己滿意的地步。再者,老師對這些議題都有自己的立場,雖然王召強老師的做法是,若學生質疑老師主持不中立,老師就回答:「我不只是主持人,更是老師,有教育責任。」繼續堅持立場表態。但是我個人的風格是:雖為老師卻不太強制,而是必須以理服人,非以身份服人,所以我明白,我不適合和碰觸法律相關議題,若要論跨領域議題,必須我自己本身了解及思考深度超越學生,否則不碰為宜,畢竟總不能讓學生自由討論就算了結。由於我個人自幼就接觸宗教、行善和志工,並對這類議題有高度興趣,所以我曾針對陳光標先生來臺堆錢山、當面發紅包高調行善的作法,違背古訓「為善不欲人知」,要學生針對兩個矛盾的議題,以<行善之道>書寫己見,這也是兩個相反的實用性議題,但這種偏哲學實踐的,我發揮起來就成功很多。其實我會操作兩個相反的實用性議題,是模仿100年的學測「學校和學生的關係」,我個人覺得這種議題蠻切合實用的,但這近年就沒有了,好可惜!107年的大考,國文作文要單獨計分,也許可以朝二篇作文發展:一篇偏向記敘抒情美文,一篇偏向論說/實用性的。這樣不就兩種面向都訓練到了!
二.選修/特色課程必須持續
雖然台北市也不打算辦特色招生考試了,但我個人主張國文選修/特色課程必須持續發展(詳見<教室翻轉了,然後呢?>),然而依目前的拍板的十二國教課綱高中國文只有20學分必修(事實上只有18,因為包含文教2學分),此外還有4學分選修。基本課程時數那麼少,增加選修,固然是委員們用心良苦,希望課程變比較多元,但也免不了捨本逐末之譏,畢竟現在學生的國文能力本來就差,打基礎都不夠了,還減基本時數去求多元發展!(詳見劉源俊教授<當陸美強調本國語文的重要犧牲國語文教育怎適性揚才>)而這樣的設計表示,高中國文老師在同一個學期,很可能要同時上必修、文教與選修!高中和大學不一樣,課多而且量重,同時備三種課,對高中國文老師而言,不是輕鬆的事。既然設計要多元選修,就應該要讓老師們真的可以好好開設選修課,而不是讓增加過多的壓力與負擔,不然選修課能達到什麼效果是令人懷疑的,尤其國文老師並非輕鬆的工作,還要改作文、兼導師,指導校內外的國語文競賽。此外,委員們有沒有想過,依目前憑學測錄取大學比例越來越高的狀況,已經變成學生高二下最好就開始專心準備考試,換言之,真正能開設多元選修的年級,只有高一比較適合,所以除非大考的時間與方式改變,依目前模式,國文選修學分有必要到4學分嗎?好像可以再減少,必修多些會比較好。這次研討會中,徐千惠老師和陳麗明老師合講<從教材教法看兩岸教學現場>,我們了解到原來中國規定高一、高二國文必須每週6節,高三則是每週9節!中國語文課時數比臺灣多,同樣身為國文老師,我承認這點是令人羨慕的。臺灣高中國文老師的基本時數,雖然有當導師每週10節,沒當導師是14的規定,但是除了台北、高雄兩地以外,其餘很多地方的國文老師,都必須當導師又教三個班,三個班的作文,一次改起來就超過100份,這樣怎麼可能讓學生常寫?甚至到高三都還被迫如此。這個問題存在已久,難道非要到等到少子化後,人數下降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嗎?既然十二年國教要改革,這種城鄉差距問題是不是也要一併解決才對?還有一個問題,必修變20學分,選修變4學分,每個學校的國文科都能搶到選修時數嗎?臺灣社會重理工而輕人文,女校以外的國文科常免不了是弱勢,該不會國文科主席們又得要在科主席會議中和別科搶選修時數了吧?萬一搶不到足夠時數,依現在國文老師基本時數的規定,說不定一個老師得教到4個班,這對於以升學為主學校的國文老師負擔太重了!再者,徐千惠老師和陳麗明老師合講<從教材教法看兩岸教學現場>,我們還了解中國語文課綱五冊規定必修110篇選文!我個人還是比較贊同臺灣的作法,選若干核心古文,學生把這些篇目讀熟,我不認為學生讀多就好,至少古典文學應是把有限的範文讀得精深且紮實,培養觸類旁通的能力比較重要,畢竟中文傑作浩如深海,要讀是永讀不盡的。課本內白話文篇目依現在這樣也夠了,如此,老師們才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何況高中學生的課業繁重,我們也得替他們著想。
選修要開什麼?我參加2014年10月25日松山高中主辦的「臺北市高中課程與教學發展工作圈 《十二年國教精彩103》高中校本特色課程博覽會」,就已經略知一些,而這次研討會中,須文蔚教授<臺灣高中國文選修課的理論與實踐>針對臺灣各地9所不同類型學校的國文選修,進行了分析,目前國文選修面向大約可分為:區域在地文學、文化傳播、跨領域整合三類。他還講了蠻多的實例,固然有為了升學而開的「從論語學作文」、「經典與人生」,但也有像成功高中的「走讀我城創藝Go」從踏查到設計文創商品、明道中學「臺語語文的聽讀與鑑賞」、明道中學從古典詩、現代詩到流行歌曲的「詩歌演繹」、「動漫研究」、新豐高中「塔羅牌與敘事書寫」、金山高中「廣告文案設計」、花蓮女中「原住民文學」,還有不少學校開設與電影結合或微電影創作的選修課,都蠻好玩的。特別是金山中學,據說還可以學生自己決定要開什麼選修課,只要選修人數夠就可行!真是太酷了。選修課的開設,真的要看學校與學生的性質,如果是以升學為主的學校,實在令人不太敢相信高一以外能開那麼多元豐富的選修課。(畢竟如果教育部逼迫,也可以掛羊頭賣狗肉啊!)個人是主張台灣的教育必須朝多元與創新的方向發展,才有益於國家的競爭力。但是對於高中而言,有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大考。即便我們再有理想,家長及學生還是會對大考的成績有所期望。所以選修課程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除了和學校、學生本身有關之外,還得看必讀的選文篇數,以及大考的考題,特別是大考考題才是關鍵。從徐千惠老師和陳麗明老師合講<從教材教法看兩岸教學現場>,我們了解到原來中國的考題不但選擇題只佔約1/4,剩下的3/4是非選,非選題型超多,不只有作文,光閱讀就分現代文、古代詩文(文言文、詩歌)、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與實用性文本擇一作答),還有語言文字應用,甚至還有默書!而且默書還會考課外的!難怪他們的學生拼命狂背國文。而且考題是選擇和非選混合一起,不能像我們這邊採策略性方法,拼命寫完選擇,然後再去寫非選。個人是覺得這種混題考法,難度是比我們臺灣的學測指考高。臺灣107年升大學的考試,國文作文要單獨成一科,所以我們應該是不能混題型考,我不知道如果我們國文大考題難度變得比較高,是否會改變社會對高中國文的觀點?雖然我不主張以追求社會的敬意為改革主要目的,但是國文是所有科目的基礎,若是社會輕忽國語文教育,對國民素養及面對未來的能力是不利的!所以有關大考,就指望相關委員們能夠多多費心,107年讓大家耳目一新!
感謝國文學科中心辦這次的海峽兩岸三地研討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香港與中國語文課程及大考的設計,都值得臺灣參考,不過臺灣當然不能完全模仿香港與中國的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十二年國教,給予我們臺灣高中國文一個改變的契機,必須要好好抓住。
囿於我教高三實在太忙,只能暫寫到此。希望拋磚引玉,請高中國文老師們抽空多多思考討論這二個議題,一定會有更縝密的想法,期待老師們發而為文與大家分享,造福臺灣高中國文教師,裨益臺灣人才培育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