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賴和的作家身影」研習側記(嘉義女中 王麗蓉老師提供)

時間:2013.07.05
主講:清華大學  陳萬益教授
紀錄:嘉義女中 王麗蓉老師

 

        一進賴和文學館大門,就會看到一句賴和的詩「勇士當為義鬥爭」。這句話可說是最足以代表賴和的精神,所以就把這句詩塑在大門口。另外今年的賴和音樂節,又做了一個看板,看板上這句話「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這是從賴和的作品<無聊的回憶>中節選出來的,日本人政權統治下的賴和,確實感到時代的進步,但是無論如何,臺灣人都是二等國民,所以,並未因為時代的進步而幸福跟著增加。
  賴和是一八九四年生,隔年,日本治權就來了,日本統治台灣從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而賴和是一九四三年去世,終其一生,都是在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下。賴和的文學有三個最重要的特色:在野的位置、抗議的精神,以及人道的關懷。事實上彰化地區不只是賴和,從日本人的角度看,當時被殖民的臺灣思想最難控制的地區,就是彰化這一帶,日本人在一八九五年八卦山之役遭到很激烈的抵抗,今天彰化還設有一八九五八卦山抗日保台史蹟館紀念這件史事。總之,日治時期的彰化知識份子,很有臺灣人的立場和骨氣。
  例如進入賴和文學館之後看到這張最大的照片(最後大家合照的背景),這張照片的史事是日本警員全台大搜捕參與文化協會的臺灣文人們的「治警事件」,事件發生後,有些文人獲無罪開釋,當時很多臺灣知識份子去迎接無罪開釋的人,在中央這位理光頭的就是賴和,他也是獲無罪開釋的被捕者之一。
  再來我們來看賴和家世這一櫃,賴和自己說他自己本來是客家人,這是沒有錯的,只是他已經是完全不會客家話了。賴和跟杜聰明是同學,本來他也希望能繼續深造,但家中反對,只好回鄉開業,他的同學杜聰明則是繼續深造,後來成為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
  賴和有子女九人,其中有五人不幸早夭,可見當時醫藥衛生等等沒有很好。賴和有一篇文章<聖潔的靈魂>是在他第三個的兒子過世後寫的,就是在紀念其子,也反省自己的行醫。


  賴和在進入總都府醫學校前,曾在書房和公學校就讀過。當時的書房當然是屬於傳統教育,張文環有寫過一篇<論語與雞>,就有寫到當書房老師生活的困苦,像楊守愚本來也在書房教,但後來學生越來越少,賴和還請楊守愚編刊物,讓他有點收入,但楊守愚還得想辦法寫稿子賺稿費。而龍瑛琮也曾上過幾次書房,但被趕回家,後來只會日文,連讀杜甫的詩也都只會用日文唸。總之,書房教育後來被日本殖民政府全面禁止。賴和讀的書房叫作小逸堂,他和同學在書房學習時,培養很好的感情,後來還成立應社。賴和留下來的手稿中,和小逸堂同學往來的詩很多。賴和在二十年代發表新文學創作前,已經是被看好的漢詩詩人。賴和在離開書房漢學教育,進入日本公學校之後,他的思想有很大的變化,<彫古董>這篇作品可以說明其思想的轉變:放下舊的古典小說,換上新的小說,例如像《悲慘世界》等這類的書,台灣日日新報讀者甚至有投書說賴和忤逆孔子,而賴和也不得不出來回應答辯。
對於日治時期的人物,不應因為他們是日本殖民者就批評漫罵,應回歸現實給予其定位,就像是建了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對臺灣是很有貢獻的。賴和就讀總都府醫學校時期的校長叫作高木有枝,當時醫學校的臺灣學生當面批判反抗校長,而高木有枝都會跟這些學生說,你們不必那麼急,將來臺灣是你們的世界!這個校長主張,不管是內地人(日本人)或是本島人(臺灣人),要當醫生前先要學會當一個人,這影響賴和很深,賴和有一篇小說就叫<高木有枝先生>。而當賴和總都府醫學校畢業後行醫,一九三九年曾被日本殖民政府以不當使用麻藥為由,而停職半年,他利用這段時間,去日本遊歷,還特地去見高木有枝校長,可見賴和對高木有枝校長是很肯定的。賴和畢業後,先到嘉義實習,但這是很不愉快的經驗,因為他發現同樣是醫生,日本人與臺灣人的薪水差很多,賴和本來認為自己是法律上的日本人,此時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不是內地人(日本人),而是本島人(臺灣人)。
賴和在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前往中國福建省廈門鼓浪嶼博愛醫院任職,這座島家家戶戶都有鋼琴,又被稱為琴島。賴和應該在這個時期有接觸到中國白話文的作品,也學了國語,所以後來賴和創作新文學時,作品比其他人的來得好。在中國福建省廈門鼓浪嶼博愛醫院任職這個工作,被視為等於是「回祖國」工作,其他人是很羨慕的,但是賴和在這裡待得並不愉快,從他的漢詩中就可以明白。
  後來賴和又回臺灣至家鄉彰化開業,每年年底都把窮苦人家看病欠錢的單據燒掉,窮苦人家拼命節省一整年到診間要還錢,賴和只會淡淡地說都找不到單據,就一筆勾銷了,所以賴和被稱為「彰化媽祖」!賴和過世後有二個傳說,第一個是賴和的墓上的草可以治病,很多窮困的患者去拔他的墓上草回去治病,第二個傳說是賴和後來變成了城隍爺,從這兩個傳說,可以知道大家對於賴和在當醫師的那種仁心仁術很是尊敬。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號召要列強讓殖民地獨立,再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這些都造成民族自覺意識的興起,一九二一年林獻堂、蔣渭水在今天靜修女中成立台灣文化協會,這個協會透過書報閱讀書、辦文化演講等方式,反對日本殖民,他們辦文化演講,題目很廣,也有宣傳衛生知識。若是這些演講批評到日本殖民政府,就會被警告,警告第三次就會被抓到派出所,拘留二十九天。抗爭的團體其實不只台灣文化協會,其中最激烈的是農民組合這個團體,他們有強烈的左翼色彩,因為很多農民土地被日本殖民政府強迫徵收。賴和的立場是中間偏左,一開始非常積極參加文化協會,但後來以一個醫生的身份從事新文化創作,前後只有十三年的時間。高中國文教的<一桿稱仔>就是反抗日本殖民政府的作品,秦得參被日本警察欺負,覺得自己活在不公不義的世界,最後秦得參竟然把日本警察殺了,這當然是小說,但也可以看出賴和的勇氣,竟然敢寫這樣的結局。
有關賴和的新文學創作一直有完全受到中國新文學影響,以及受日本近代文學影響的兩種說法,我認為應該是兩者兼具,日本近代文學翻譯了很多俄國、法國的作品。可以說新文學是舶來品,是從西方引進的觀念。因為新文學注重小說和戲劇,這都是傳統文學所看輕的,而二十年代當時有很多「新戲」的演出,只可惜這些劇本常常都沒有流傳下來。當時日本藝文界流行所謂的世界主義,出版了很多世界思想、美術、文學全集,賴和透過日本的翻譯作品,讀了很多外國的文學,所以館內設賴和與世界文學,這是正確的。
賴和作為台灣新文學之父,他的創作包含小說、新詩、散文。台灣文化協會分裂之後,賴和在一九二八年五月發表於日本台灣大眾時報的<前進>,這篇作品旨在表達不管路線是左或右,都要朝有光的地方前進。我認為戰後雖然很多現代詩派及作家,但都沒有人承繼賴和新詩中<南國哀歌>這一種「敘事長詩」,這是很可惜的。過去有人認為賴和對傳統思想完全否定,但是賴和有一篇<蛇先生>,證明並非如此。這篇小說反應當時資本家透過法律壓迫傳統價值觀,證明賴和並未全盤反對本土價值。
賴和去世後,五十年代曾入祀忠烈祠,但有人打小報告說賴和是共產黨,所以賴和就被踢出忠烈祠,但是在一九八四年,林洋港為賴和平反。今日客觀研究的結果,賴和並末加入共產黨,雖然他的思想的確是有左翼成分,但在二十、三十年代,全世界的思想都瀰漫左翼主義,當時知識份子思想中一定多少有左翼成分,就好像八十年代引入女性主義之後,現代的女性一定會有女性主義思想一様。
最後要講賴和在台灣話文的貢獻。二十世紀之下兩度的國語政策,對臺灣語文影響很大。黃石輝曾說過:「你是台灣人,你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眼睛所看的是台灣狀況,耳孔所聽見的是台灣的消息,時間所歷的亦是台灣的經驗,嘴理所說的亦是台灣的語言,所以你那枝如椽的健筆,生花的彩筆,亦應該去寫台灣文學了。」新文學創作,賴和用中國白話文書寫,其實是跟當時講的台灣不一致的,賴和自己就有說過「嘴尖筆尖合一」,也就是言文一致,他曾經寫過一篇全部是用台語寫的作品〈一個同志的批信〉,但發表之後,不受好評。另外他還有一篇<富戶人的歷史>,這篇也是全用臺語寫的。用他的筆名「走街先」,就是去病患家看診醫生的意思,他坐在轎子裡面,聽前後兩位轎夫「對話」,轎夫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議論鄉里不義不堪、富戶人家的發跡過程,這篇小說沒有發表,恐怕是因為文中有關林獻堂家族發跡的不名譽的事,他們同樣是文化協會成員,若發表了,不太好。
賴和從一位漢詩人,最後成為新文學家,但是他的書法、水墨畫都有一定的成就,只可惜留下來的不多。

 

分類: 學科中心相關活動, 策略聯盟, 關於我們。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