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的前夕,許多教育革新的研習鋪天蓋地而來,新的教育學說與五花八門的評鑑、指標眾聲喧囂,而相關的教學議題也常常引發同仁之間的討論,舉凡「學校特色課程設計」、「台灣學生PISA成績在華人區吊車尾」、「如何提升閱讀教學策略」、「香港近年語文新課程的推行」、「大陸語文特級教師的教學現場」……不時在教學與研習的奔忙之間產生衝擊。今年學科中心舉辦的「2012年兩岸三地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為這波教育改革浪潮,帶來許多省思與啟發。
以往認為「大量閱讀」是提升語文能力的重要方法,但在教學時數有限、學生各科課業負擔沉重、閱讀興趣不強的情形下,如何達到預期的目標,成了難題。何況,即便在「大量閱讀」之後,未必能夠成功地轉化為理解、鑑賞、表達、創造的能力。於是,「讀什麼」與「怎麼讀」,成為國文教學很重要的努力方向。
香港近年的語文新課程內容,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因此「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在課程與考試中同時並進,而香港學生的PISA成績不但優於台灣,在亞洲地區亦名列前茅。但受邀演講的香港屯門天主教中學鮑國鴻老師指出,在教學中,當語文的「工具性」遠高於「人文性」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亦不利於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有質素的閱讀」,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工作。要能細讀文本、深入賞析,並參考學者祝新華提出的「閱讀理解六個層次」——複述、解釋、重整、伸展、評鑑、創意,逐一開展。而針對「如何提升閱讀素養」的問題,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鄭桂華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怎麼走都可以,但是要讓孩子先知道羅馬在哪裡、羅馬是什麼樣子。」所以,教師在教學時,「目標」的釐清與設定十分重要,宜避免不切實際、「求新求奇」,甚至「裝神弄鬼」。在教學上,鄭教授看重細節的閱讀,教師應該「在尋常處幫學生看到他看不到的事情」,以提升學生閱讀的理解力與敏感度。
在參加這次研習之前,曾多次間接聽聞大陸「語文特級教師」在教學現場的情形,特別是教授語體文時,常常是一堂教完一課,「整堂課」都以「問答法」進行。心中便會升起許多問題:「會不會沒有效率?」、「會不會遺漏了重點?」、「有冷場怎麼辦?」……這次鄭桂華教授在訪台的最後一天,特別受邀在北一女中,展開一節「教學演示」。擁有豐富的高中教學與演示經驗的鄭教授,當天演示的文章是老舍〈想北平〉。這使我見識到一堂成功的「問答法教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功力。鄭教授組織嚴密、層次分明地提出問題,且能技巧地引導、鼓勵學生回答,對於各式的答案皆能接招、歸類、統整,最後達到深度理解與鑑賞的目的。在那一堂課中,沒有運用多媒體與網路,沒有刻意的「跨領域」,也不必先想出該培養學生什麼生活「問題」的「解決力」。但我想對於在場的所有師生而言,都是一堂充實而精采的國文課。
在這次的研討會中,有許多創新多元的教學論文發表,為自己未來的教學提供更多嘗試的可能。至於那些使我心有戚戚焉的理念分享,則是一種確立或提醒,它告訴我們,在政策日新月異與教師疲於追隨的時刻,不要忘記屬於專業教學領域中,樸實而重要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