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了解與學習:2012年兩岸三地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感想(北一女中徐秋玲老師提供)

或許該由年少時一個老師的擁抱說起。是那樣的溫暖撫慰了叛逆浮躁的心靈,使其柔軟靜定,並遞來鹿橋的《人子》,引入閱讀的殿堂,開啟了青春的想望,願自己成為一朵及時綻放的花,一隻獨立飛翔的鷹。然後是多年之後站上講台,伸出同樣的雙手,卻迎上渾身帶刺如榴槤般的眼神,在一次次的挫敗中,自覺教學的枯竭,忍不住捫心自問:如何召喚曾經的熱情?如何將教育作為一種志業?怎樣才能帶給學生情感的觸動與啟蒙,回歸文學最初動人的力量?

 

德雷莎修女說:「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責任。」如果說結束自我生命的空虛感,來自於沒有目標的生活,那麼,老師如何透過深度閱讀,說一個生命的好故事,讓學生藉此認識自我,找到生命的存在感?莊馥華原來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小女孩,十歲那年因歷經一場火災意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導致眼盲、全身癱瘓,也喪失語言能力,只剩下聽覺,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必須仰賴家人照顧生活起居。如今二十三歲的她笑容燦爛,以眨眼以及用頭敲擊電腦感應器方式,告訴全世界:「我是痛苦的化身,因為我了解痛苦,所以能對你們展開笑顏。」面對台下殘酷的問題:「活成這個樣子,妳為什麼還要繼續活下去?」在眾人不知所措的眼神中,她一字一字以頭敲擊回覆:「因為愛與被愛。」

 

生命的重量在書寫中被看見,因閱讀而延展出前方的路,老師走得多遠,學生就有機會去到多遠。不要以自己有限的天空,遮蔽學生無限的可能,看到學生的今日之需,更要眺望他們的明日之需,即便很累,還是要含淚往前走。十幾歲的年紀不容易被說服,但可以被感動,在流動的光影與行走的生命之間,能不能啟動他們勇於夢想的心、發亮的眼?且把國文課當成是一生的禮物送給學生,讓他們柔軟與敏感,能夠與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好好相處。因為愛、了解與學習。

分類: 101年兩岸三地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