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Jean Paul Sartre 1905~1980)
1.生於巴黎,二歲喪父,隨母投奔外祖家,與外祖父母
共處九年。因外祖家人都人高馬大,致使身材矮小的
沙特,下意識非常自卑,迨母改嫁,隨母到繼父家。
十七歲離家,獨立謀生。當過中學教師,曾至學院教授
哲學,又赴德國從胡塞爾及海德格學現象學及存在主義,
回國在大學講授哲學。與好友及情人西蒙波娃(訂約同居
為期2年,期滿延長為30年,又繼續生活而不願結婚)。創辦
現時代雜誌,任社長,其間赴各地旅行,而思想亦漸左傾
,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接受。

2.沙特一生都在反抗:為抗美援朝,1950年加入法國共產黨
;1956年反對蘇俄進軍匈牙利,宣布脫離共產黨;1960年為
反抗戴高樂政權,任民覺社長;越戰期間與羅素共同設立
國際仲裁法庭,判詹森總統的罪。

3.在文學的發展上,永遠選擇人性醜惡的一面;在哲學作品
中,則用自身荒謬的感受,刻劃出自身存在的三種型態:
在己存有,為己存有,為他存有。

在己存有
,即個人的存在,人不可能滿足,人注定在自由與
命定中矛盾。

為己存有
,使自己變成不是自己,人性被注定要自由地毀滅自己。
為他存有,即是看別人的臉色,使人喪失自我,覺得荒謬、苦悶
。 沙特走向了反宗教,而且迷失在唯物主義共產思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