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邏輯思考與辯論
講師: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須文蔚教授
種子教師培訓一向為學科中心的年度重要活動,進入101年度,中心思考種子教師培訓已辦理三屆,種子教師人數也已累積一定數量,因此建議第四屆應該要設計成進階研習,必須與以往培訓有所深入。為了這個次營隊的主題:思辯與表達,國文學科中心特別邀請學習歷程與一般中文人不大相同的須文蔚教授主持及設計所有課程,期望此次培訓能給予種子教師不同的刺激與體驗。
研習的第一節課就由須文蔚教授開場,先給予種子教師們一場震撼教育,改變平時對課堂經營的思維。須教授認為文學與生命結合,是解決生命問題的最大工具,如何跨領域思辨,這些事會撼動我們的生活及思考,所以挑選國光石化的案子做為思辯歷程的工具。雖然國光石化這個案子停頓,將被指定為國際級濕地,但在地人怎麼想?須教授以花蓮為例,說明花蓮全縣85%認為該蓋蘇花高,因為當地人到臺北得一直在蘇花高躲落石。說明思考觀點不同,想法就會迥異,思考在地經濟就是另一個觀點。
至於老師們最頭痛的作文教學,如何教好作文?須教授認為寫作文應該思考與邏輯的訓練,教育中不教理則學,不教邏輯,,十分可惜。他以自已的學習歷程為例,唸法律系學會理解這個世界規範依據,唸新聞研究所時以演講或辯論方式直探問題核心。因此這次研習試著將語意學或傳播學的概念帶進國文教學,希望對參加研習的老師有幫助。
須教授也說明這次的問題討論利用角色扮演,每個角色有不同的高度和思考去面對問題,轉變思維角度。第二天將帶學員去國光石化預定地現場,聽取蔡嘉陽老師現身說法,更可以實地了解在地的聲音。第三天則有吳明益老師介紹自然書寫,吳明益老師是很執著的自然書寫者,他會帶來很多反思。當然,有這麼精采的課程,參加的學員也得有所回應,因此須教授要求在這三天內,學員們要理性解構資料、結合照片、到生活現場:了解別人在想什麼,傾聽別人的話語,最後要建構出小品文字。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熟悉這樣的作文教學方式,未來可以實際帶到教學場域,成就另一種作文教學。
須教授也問大家:分歧的論點在課堂上是要討論或避免?他鼓勵大家,教育是要有火花的工作,作文要有真偽可言,要用理性來說服對方,可惜現代語文的問題在對修辭學及語意學的理解不夠。中國人喜歡講:退一步海闊天空,論理辯論不發達,教育應該把複雜的問題打開,讓大家的頭腦變複雜。辯論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比想像中更有決策力。但現實議題很少被帶進課堂,這非常可惜。
而須教授也以自由寫手為例,鼓勵大家利用課堂的討論和語文教學,面對現實的辯論。但記得論辯的每個題目都要收集很多資料,證據充分,作文的舉證也是引據愈多愈好,宜有數據資料,要引導學生知道理論的認識跟實踐的可能是分開思考的。在這個教學活動裡,老師怎麼教比教什麼更有趣,而另一個思考角度就是學生該怎麼學?讓學生角色扮演時,可以跳出平時的思維,深入該角色的思維方式,讓大家腦力激盪,要事先提出問題,大家閱讀或尋找相關資料,過程中眾人提出各種問題及想像或論點,不可批評,(笨問題不見得是壞問題)讓大家都有機會發言,不要卡在某一問題,主持人要回頭歸納討論過程,一定要有人記錄,留下有效問題。
在這場演講中,須教授帶給學員另一個思辯與討論的視角,也為學員對未來三天的研習有充分的認識。
文字紀錄:林麗芬老師
照片記錄:李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