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實中 張文婷老師
新課綱蓄勢待發的時刻,今年度研習主題「跨領域」一詞對我而言,異常有吸引力。「跨領域」能有多少向度?跨越「學科」、「方法」、「能力」、「評量」?還是有更多可能性?「跨領域」與「專題製作」結合的課程,將如何在課堂上進行引導?如此的研習範疇,實作挑戰將是什麼?研習後如何將所學融入課程,作為日後教學所用?
接續的課程研習,「文學跨領域專題製作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以閱讀與深度討論敎學強化學生批判思考與寫作能力」、「記憶‧歷史‧書寫:口述訪談的方法與運用」、「人文研究的詮釋方法」,演講內容囊括「文學」、「社會學」、「研究方法」、「課程教學」、「能力深化」,間接回應了我諸多疑問。其中,須文蔚老師紙本講議裡一段文字:「文學研究本質上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從科際整合的角度觀之,亦有方法論典範移轉之趨勢,比較文學學者de Zepentnek 即主張,文學研究應當走向文化整體性和經驗主義研究法複合的途徑上,亦即文學研究除了重視詮釋之外,也要立足於觀察,其次建立在通過資料蒐集得到的經驗主義論據上,注種多元學科與科際整合。」「典範移轉」、「詮釋」、「觀察」、「文學與科技」這些關鍵詞透露,文學需要再藉其他學門再開視角,相信若換為他科,此理亦然。
既知理論,實作是落實理論的途徑。當明瞭實作主題:利用「內容分析法」探討前一陣子國文科文言文與白話比例爭議的議題熱潮,進行論文寫作。我頓時跌入「資料判讀」、「信度」、「效度」、「google表單」的五里霧裡,過往的數理夢魘掩蓋過聆聽演講時的興奮,儘管故作鎮定處理資料,不斷和伙伴討論策略,然而不時聽見來自內心的追問:「然後呢?怎麼辦?」,幸而有須文蔚老師、麗明老師及神隊友們相伴,穿越寫滿筆記、論點、分類的黑板,最終「公關行為」、「理性報導」兩個關鍵詞成為我們這組論文的主軸。隆冬子夜,鍵盤敲打聲迴盪於書房,重新爬梳數篇論文、伙伴們提供的網路資料,漸漸領會議題的趣味。看著「試析媒體公關行為───以國文課綱爭議新聞為例」這篇與伙伴們,由無到標題訂立,逐一完成的論文,心中滿是感動與感謝。
「將複雜的內容變簡單,將簡單的內容變有深度,有深度的內容變有趣。」是麗明老師在整組登台報告前的叮嚀。我的思緒又開始與這幾日的點滴連結:從每場講座、分組實作、經驗交流,每位講者、伙伴各有專長,何嘗不是種「跨領域」的實踐?「化繁為簡」而能「深入淺出」,並且「饒富趣味」,最終期待能夠激發「迴響省思」,不就是教學的歷程?
研習接近尾聲,耳邊響起《夜空中最亮的星》:「……每當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每當我迷失在黑夜裡,夜空中最亮的星,請照亮我前行……」投影螢幕上滑過教授、指導老師及各組伙伴們的照片身影,在整場的驚呼聲中,化為紙鶴振翅高飛。不知道前兩晚忙於思考及書寫的冬夜,是否亮起點點繁星?我只知道此刻由每顆心蒸騰出的暖意,足以讓斗杓提前東指。
感謝所有教授、指導老師及伙伴們,謝謝你們照亮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