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種子教師培訓「迎向跨領域專題製作課程的挑戰」研習心得(楊梅高中 江明慧老師)

楊梅高中 江明慧老師

  追尋綠煙紅霧、落英繽紛的山櫻燦爛後,我來到臺北開啟種⼦萌發之路。這趟透光旅程,確值得回首,再凝望。

一、策略:

  學科中心的前輩與教授們,以豐厚學識提供清晰跨域指引。陳昭珍教授首先確立資訊素養與專題製作的進路,以歐亞各國精彩閱讀策略試題及教學實例,帶領我們重新思索教學現場的實踐與目標擬定,藉由他人觀照自身︔其次,臺灣留學生分享學習體會,過程需要更深刻、更有力的同儕學習與資訊素養技能,為我近年嘗試分組討論與問思教學,給予更多思考和養分。

  須文蔚教授則以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解謎資訊處理流程,釐清跨媒體、高層次的文學研究跨域風潮。其中,個人較為關懷的是,文學研究範疇可以拓展至文學作品、文化文本、社會情境、跨學科等面向,符應素養導向的教學層次,也為結合不同形式文本,提出教學內容變革。在研究方法論方面,須教授提到必須辨明文學研究或語文教學,而事先協助學生熟悉思辯訓練的教學模式,亦是製作專題學習的重要過程。印象深刻的是,第三日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時,須教授十分用心地為各小組提出檢核清單,依照研究方法、資料分析、研究發現等面向概括總體建議,具體示範擁有清楚的檢核向度,進而能夠理性思辨的力量。

  蘇碩斌教授的「地方」、「空間」與都市社會學理論,曾經在學術寫作上給予我很多啟發,終於有機會親自聆聽老師分享學術經驗與實作方法,充滿興奮與期待。老師提到「文獻回顧」階段,師生要清楚真正互動的對象與觀點,從中創造新的視野,這是「超越尊敬的巨人,打倒不滿的敵人」的過程。而演講首尾扣緊「學術需要靈感,但靈感不能只有熱情」切中指出專題研究中,理性與感性的掙扎,因而我們需要「有方法的辛勤」,不斷地馴服熱情並且幫助直覺前進,在在觸動我內心。

二、改變:

  特別感謝F組夥伴的疾速思考與豐富交流,讓我憊懶腦袋能夠繼續轉動。三天營隊日夜激盪的發想和觀察,發揮了身處不同區域、但同在教學現場的「實感」一起並肩作戰。首日晚上,我們運用便利貼拋出思考,整合個人負責的三十篇報導、聚焦發散問題,以明確對應論文主軸。當專業且用心的輔導教師淑玲老師迅速地分類便利貼、將類目寫滿黑板時,一幅更加明確的專題展示在眼前,確實有著眾志成城的感動,其後,更有許多深刻的溝通交流,淑玲老師總在關鍵時刻提點引導,我們非常幸運。此外,再一次感謝學科中心和教學組在寒風冷雨中所有的陪伴與協助,精心製作閉幕影片的樂聲,在心中撞擊、久久不去。


三、期待:

     眾聲喧嘩的課綱改革中,一股能量正在匯集成流,現今高中國文課的教材、教學,是所有人關切的交鋒與交集,以至不同文化背景、身份、年齡者皆提出了批判與期許,此刻國文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但「國文課要教的事」核心究竟為何︖在梳理課綱目標、學者作家與社會眾人的理想後,將之回聲至教學現場,期許下回仲春相會,更凝聚共識進而實踐。


分類: 107年度種子培訓,標籤: 。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