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高中 粘佳懿老師
當我們提到文學史,我們想到的是?一張張教科書上編年排列的表格,一個個素昧平生、迢隔千年的聖賢名人,或一場場風起雲湧的文學運動?是否,身處教學現場的我們,可以張開一張網,把上述零碎知識,編織成繁花似錦的文學史緞匹,然後在學生面前展開,讓他們望見文學的璀璨。三天充實的培訓課程,讓我深深相信:我們可以。
今年是我初任公立正式教師,羽翼未豐,來到種子教師營,每場專題講座都讓我熱血沸騰:顏崑陽教授提到閱讀文學必須置入歷史語境,要有「同情的理解」,文字有新舊,但文學情感永恆無新舊之分。陳國球教授則進一步提及,文學教育是情境教育,當透過文學帶學生了解人的存在情境。凡此種種,不能只依靠割裂的「文學史知識」,而要有自覺的「文學史意識」──以知識為基礎,以個人生命狀態為主體,涉入文本閱讀。
我們讀孔乙己、談魯迅,因其勇敢批判中國傳統禮教、企圖喚醒鐵屋裡的人而激昂時。須文蔚老師提醒了我們高中國文教學的遺珠之憾,許多與魯迅同時期的大師在學生的現當代文學系譜中是缺席的,如沈從文、林語堂、梁實秋等人。若說魯迅的雜文是匕首投槍,直指針砭;那麼林語堂便是以幽默回應這灰暗時代,而幽默是沖淡酸辣後的昇華滋味,我們怎能錯過林語堂大師的絕代風華?回溯古典文學,每當我們提及古典小說,總不能免俗從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談起,這些至今仍受影視熱門改編的素材,被觀眾視為小說,可作者卻自覺是記史。因此當我們為光怪陸離的情節吸引時,不能忘記同時對照文學與史傳這兩片鏡子。
溫知儀導演分享拍攝楊牧紀錄片的點滴,也提及即將改拍王定國的短篇小說〈妖精〉,喜歡的導演即將改拍我崇拜的小說家作品,令我期待不已。一直以來我總認為紀錄片的紀實與貼近生活,如同有人在耳畔輕聲傾訴,那些呢喃從來不是碎語,而是片中人物的心路,那些人生中的坎,為何跌躓又如何戰戰兢兢走過,都透過導演細膩的視角與善解,呈現於我們面前,一如她回答時總是溫柔謹慎卻堅定著。封德屏社長提及每年為文學耆老辦的團圓桌宴,以及乍聞文學前輩殞逝時的不捨,也讓我紅了眼眶,是多麼柔軟又謙卑的心,讓社長願意一次又一次的耆老們付出呢?
三天的種子營,課程紮實而豐富,拉著行李走出校門。面對教育這兩個堂堂大字,站在課室中的我們能為學生帶來哪些文學史知識呢?徬徨有時,寂寞有時。然而,在營隊中的獲得讓我更加確定: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每年春天回來種子營與大家重逢之必要。
是嘉義老師ㄟ!!!
哇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