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玲老師:
2.可與他校教師互相交流,彼此切磋,使自己在很多方面獲得啟發。
3.應定期舉辦,加以推廣。
4.特別感謝陳嘉英老師,她不但很細心,而且是真的將文學融入生命中,而且處理事情很周到,有經驗、圓融,有長者風範。
梁淑玲老師:
1.謝謝學科中心的用心安排,謝謝主講者的大方分享。感動於老師們的真心分享,更感恩陳正家老師的提攜引領,討論過程中不只有知性的交流,更有風範的棒喝警醒。
2.建議第三日的時間可至中午結束,體諒遠道而來的老師及週一一大早有課的老師。
莊溎芬老師:
雖然是為支援而來,從中獲得教學技巧的提升與教學熱情的激發,遠遠超越所付出的心力。收穫豐盈,找到許多主題返回教學現場可以研發規劃的課程。
崔仁慧老師:
感恩感恩,盡善盡美,後會有期,以臻發揚光大!
賴怡璇老師:
覺得自己有許多空間要充實、學習!而每位老師都有其教學魅力,這都是專業內涵及經驗分享步步累積!教國文真好!
陳明群老師:
內容充實,認識許多他校的優秀老師,上課與學員互動穿插得宜。
徐文濤老師:
分組交流的時間可增加,希望每一組都有參與的機會。
江香嬋老師:
每一位講師的熱情、慷慨令我感動,他們的分享使我受益良多,也期許自己要做的更好,投入更多在教材設計及發展上。認識很多很棒的老師,相信以後可以常和他們一起討論、聯絡。
楊曉菁老師:
何其有幸與全國各地高中老師,共同位喜愛的文學相互激盪出火花。
許奎文老師:
1.培訓的時間太短,連續密集式的「充電」雖大有收穫,但缺乏沉澱反思的時間。
2.要有拋開分數主義的迷思,拒絕考試領導教學。
蕭雅文老師:
好的無以復加,胸中有一股躍動感,特別在易理玉老師和陳麗明老師的分享部分,深度與廣度兼具,非常令人驚喜。教學也可以與時俱進,如果有良好的帶領與引導,創意會更源源不絕,從南到北,學生也會因為文學而活的更有自信。
楊秀華老師:
1.謝謝國文學科中心的所有策劃與投入。
2.建議儘量使用六、日,如此才不致於疲於調代課,但如不便也將盡力配合。
林心欣老師:
密集式學習確實讓我有如服食大補帖般地充實之感盈滿心中,然而消化、反芻後的東西才是我們真正要帶回去和同事所分享的東西。也許,下次的研習可以較日程,主題縮小,小而美的分享與感動想必能激盪出更深而廣的漣漪。
林秀賢老師:
1. 課堂安排很棒,內容豐富,餐點好吃。
2. 可否以主題方式、呈現相關的文章,做教學示範。
例如:【師說】à【學而時習之不易說乎?】à【……】
【火車與稻田】à【農婦】à【……】
吳慧君老師:
1.集結各領域教學專長的老師,猶如一場滿漢全席。
2.短暫的充電,跳脫既有的框架和努力思索多元卻時時和形式主義抗衡的環境,得到前所未有的心靈釋放。
3.共同研發教材教法,萌發教學創意,透過分享、研討、回饋,凝聚了更多的共鳴,更深入領略國文教學藝術之美。
石學翰老師:
駱老師和工作人員辛苦了!一起加油!
陳智弘老師:
主講老師及參加學員的分享皆非常精采、感人,彼此激發出許多的火花。
嚴月霞老師:
團隊的時代,一定要群策群力。
林秀麗老師:
如果經費與人力許可,希望能多舉辦活動,讓更多老師參與,畢竟教學容易被掏空,熱忱容易被熄滅,老師也需要再充電。
黃馨芬老師:
1.多給予年輕老師表現機會。
2.多鼓勵年輕老師參加,或未曾參加過研習而教學十年以上者加入。
3.專業上的疑義,除老師們互相研究,若有專家教授願意協助更佳。
4.讓分享與交流平台更緊密。
5.學科中心及工作人員十分用心。
陳正家老師:
集各校之精英,三天中成長不少。重喚教學熱誠,再創教學新契機。
徐千惠老師:
主辦單位相當用心、體貼,師資陣容堅強。
易理玉老師:
小小的島,原來有著這麼多大大的夢想!分組活動時間真好,做著談規劃,談曾經,談「從今以後……」,力量有了凝聚,知道輻射之後,知道我們的圓心仍在。夢想,開始再度啟航。
秦蓓老師:
1.如果可以可否到各校推展本身豐富經驗。
2.資料的互通有無。
3.只能說太棒了!
凌性傑老師:
分組討論時間建議增長,彼此激盪的時間會更多。
感谢分享